1. 历史网 > 中国历史 > 当代历史 >

没有雾霾的那些年,北京与风沙的战斗

没有雾霾的那些年,北京与风沙的战斗

1961年3月,北京116中学的学生们来到天坛公园协助栽树。据统计, “从1950年至1980年30年间,北京城区总计植树860万株,京城树木拥有量已达到了解放初的134倍。

雾霾天时,北京人天天都在“盼风来”。但是,时光倒转几十年,每到冬春季节,北京人怕的就是风。为了治理风沙,北京和周边各省市都付出了长期和多方面的努力。经过二十多年治理,北京终于赢得了与风沙的战斗。

五六十年代 全民植树 绿化荒山

上世纪北京风沙的厉害,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历史上的北京也曾一片青翠,八达岭上松林茂密。但是经过兵荒战乱的年代后,林木凋敝,绿色消退。到1949年,北京城区仅剩行道树87公里,公共绿地476公顷,区区6.41万株树木,八达岭则成了荒山秃岭。

1956年3月11日,著名作家邓友梅曾在本报发表《暴风中》的生活速写,形象地描写了北京的大风:

他们出去不久,天色就暗下来,整个宇宙全被黄沙罩住,人们连呼吸都困难了。等我打完两个电话出去的时候,外边暴风已刮得很凶,树枝疯了似地乱摇,整个工地的上空旋转着沙土、刨花,锯末和木片。我刚走到现场,就听到了杉篙折断的叭叭声和扎绑绳拧断的嘎吱声。有人喊:“不行了,快躲开吧,马上挡风墙就要倒了。”

“小树林,快快长,要大胆来要坚强;守卫着城市守卫着田庄,把那些凶恶的风沙阻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本报刊发《植树歌》。全民开始义务植树,荒山绿化。

1956年4月19日本报报道,本市建成了第一条卫生防护林带。

1958年4月8日,本报一版刊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指示——全党全民齐造林,森林十年翻一番》。从五十年代起,几乎每一年冬春北京风沙大作的时候,也是不断推进植树造林措施的时候。据统计,“从1950年至1980年30年间,北京城区总计植树860万株,京城树木拥有量已达到了解放初的134倍。”

70年代 风沙紧逼北京城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林学会的相关专家在《北京日报》发文表示,首都绿化确有成绩。但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少。北京绿化发展赶不上城市人口增长、面积扩大的幅度。绿地分布不均,水平不高。当时城区范围内“每人平均公共绿地只有三平方米多,还略低于解放初期。”

1979年3月,一篇《风沙紧逼北京城》向世人敲响了北京风沙危害的警钟。当时的冬春季节,北京周围有五大风沙区,从不同方向往城里“灌沙”,一遇刮风城里就黄沙弥漫,以致家里窗户不严的就满屋尘土,姑娘们上街时大多用纱巾把头整个包起来。“风沙紧逼北京城”的警告引发了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普通百姓对北京生态的关注。自此,以护卫首都北京为主要内容的绿化工程大规模展开。

大风一起,大街小巷尘土飞扬,扑面而来的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一旦尘暴袭来,首都上空更是一片灰黄,白昼如同黄昏。在城外,人们可以看到,永定河北岸,大红门以南,已经出现了一片沙丘。这些情况表明,风沙已经在紧逼北京,大有“兵临城下”之势。

北京市气象台提供的资料证实,近几年来北京的风沙确是在趋于严重。六十年代,这里平均每年八级以上的大风日数为二十六点九天,扬沙日数为十七点二天。而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八年,平均每年的大风日数和扬沙日数,分别增加到三十六点六天和二十点五天……一九七七年八月,以联合国秘书长名义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已经把北京划入受沙漠化威胁的范围之内。

但是,检索本报的报道可以发现,短短20年之后,本报就报道了“风沙,正渐离京城”,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呢?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zgls/dangdailishi/20221008/19979.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没有雾霾的那些年,北京与风沙的战斗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微信号暂不提供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