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网 > 世界历史 > 亚洲历史 >

阿拉伯半岛的历史文化发展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创教人穆罕默德在这里出生和生活。半岛上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曾横跨欧、亚、非大陆。21世纪阿拉伯半岛上所有国家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由于宗教引发多长战争,下面给大家介绍阿拉伯半岛的历史文化发展

  自从伊斯兰教在7世纪初的25年内兴起,以及阿拉伯穆斯林以历史上伟大帝国之一的创始者出现以后,穆斯林自己及与其有关系的民族便使用"Arab"一语来指称所有具阿拉伯血统的人。而"Arabia"一词或其阿拉伯语名称"Jazirat Al-Arab"则用来指整个阿拉伯半岛。但该地区的界定即使在伊斯兰文献中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狭义地说,它所指的地区远远小于整个半岛;而在古希腊和拉丁文献中──以及后来的某些文献中──"Arabia"一词还包括叙利亚沙漠和约旦沙漠,以及幼发拉底河下游以西的伊拉克沙漠。同样,“阿拉伯人”至少在伊斯兰时代以前主要包括阿拉伯半岛中部和北部的部落民。

  阿拉伯文化是闪米特文明的一个分支,由于这个原因,同时也由于它在一定的时期内受到闪米特姊妹文化的影响,有时很难确定什么是阿拉伯所特有的文化。因为有一条重要的通商路线经过它的侧面,阿拉伯人沿其边界同埃及、希腊-罗马和印度-波斯文明接触。土耳其人统治讲阿拉伯语各国时所产生的影响较小,而占压倒优势的西欧文化迟至殖民地时代才渗入阿拉伯。

  从伊斯兰时代以前到7世纪

  史前史和考古学

  在东北沿岸、费莱凯岛(Faylakah)和巴林,已发现西元前3000年期石器时代的渔人和以介壳动物为食的人居住的遗址。在半岛上许多地方可以见到散落在地面上的燧石用具,还可见到年代虽不可知,但肯定是古代的石绘,这种石绘被认为同撒哈拉大沙漠的石画有密切的关系。

阿拉伯半岛的历史文化发展

  试图将所有的阿拉伯人看作是一个单一种族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远古的证据表明非洲人曾到过红海沿岸平原,伊朗人到过半岛的东南端,阿拉米血统的人到过北部地区,古代也门人的种族亲缘关系迄今仍未能确定。阿拉伯文化酷似兴起于半岛北部肥沃月弯的闪米特文化,可认为是文化传播而不是移民的结果。

  除了继续研究数量很少的史前证据外,考古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已为西元前1000~前500年的文字记载所证实的历史遗址上。

  文字记载包括广泛散布在整个半岛上的大量铭刻在石板、岩壁、青铜书板和其他物体上的铭文,以及石上的即兴刻画(在也门为数尤多)。其中只有一小部分铭文是真正的阿拉伯文。在北部和中部主要的语言是古北阿拉伯语(分属列哈彦语〔Lihyanic〕、萨穆德语〔Thamudic〕以及赛法语〔Safaitic〕)。尽管这一组语言同阿拉伯语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认为后者是由前者直接发展而来的。也门铭文为古南阿拉伯语(分属迈因语〔Minaean〕、赛伯伊语〔Sabaean〕、卡塔班语〔Qatabanian〕和哈德拉毛语〔Hadhramautic〕),是闪米特语族中一组完全独立的语言(古北阿拉伯语和古南阿拉伯语铭文和即兴刻画均以南闪米特语字母镌刻,现存的此种字母只有衣索比亚文;现代阿拉伯语字母是北闪米特语的一个类型)。也门许多铭文因不合科学的掠夺行为将其从原址上移走而大大丧失了其原有的价值。还有一些铭文用外来的阿拉米文、希腊文和拉丁文镌刻。

  在古代也门文化地区有许多大型建筑物和纪念性建筑物,如水坝、宫殿、庙宇,以及大量品质极高的造型艺术品。其主题如到处可见的牛头和野山羊雕像,部分地表现了也门的艺术特色,但从西元前3世纪以后明显地具有古希腊的艺术风格。

  伊斯兰时代以前也门的王国

  希腊作家厄拉多塞(Eratosthenes),西元前3世纪)称“艾夫泽蒙阿拉伯”(Eudaimon Arabia, 即也门)居住着4个主要民族(ethne),按照他的命名现代学者习惯称这些民族为迈因、赛伯伊、卡塔班和哈德拉毛。这4个民族的首都并不在各自领土的中央,而位于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称为赛哈德(Sayhad,今塞巴泰因〔As-Sabatayn〕)大沙漠的西部、南部和东部边缘附近。在边境建都的原因被认为是为了靠近运输乳香的贸易路线。

  赛伯伊王国

  赛伯伊人(Saba,《圣经》作示巴〔Sheba〕)是现存文字记载中最早有记载且记载最多的民族,其活动中心在今沙那以东、纯沙沙漠边缘上的马里卜(Marib,当地铭文中作∶Mryb 或 Mrb,现在的名称是根据中世纪阿拉伯作家毫无道理的“更正”确定的)。这座城市位于从前高度开发的马里卜大水坝灌溉区,水坝栏蓄宰奈(Dhana)河流域的河水。

  有史时代早期,国王克里伯伊勒.瓦塔尔(Karibil Watar)留下了记载他战胜也门大部分地区各民族,特别是战胜位于东南的奥桑(Awsanian)王国的长篇铭文。但胜利没有使他长期占领这些地区,他也没有把战争扩大到哈德拉毛地区和红海沿岸。两个次要的活动中心是宰奈河水坝上游一支流上的锡尔瓦赫(Sirwah)和位于焦夫河西端的奈什格(Nashq,今贝达〔Al-Bayda〕)。

  与迈因的王国一样,赛伯伊早期的国王,只不过是一个包括元老院和众议院的立法机构的成员之一,国王本人的职掌主要是领导建筑工程并指挥作战。在基督纪元头3个世纪期间,赛伯伊面临南方的希木叶尔王国(Himyarites)的严重威胁,并于西元3世纪末被其吞并。

  迈因王国

  迈因王国约建于西元前4世纪~前2世纪,主要为一贸易组织,独占当时的贸易通道。在赛伯伊的早期文献中曾提到迈因王国,说他们似乎同其首都盖尔诺(Qarnaw),今迈因以北的阿米尔(Amir)人建立了松散的联盟。迈因的第二大城市位于盖尔诺以南不远的叶西勒(Yathill),四周筑有城墙,至今犹存,予人印象深刻。他们在代丹(Dedan)以及在卡塔班王国和哈德拉毛王国的首都设有贸易机构。

  迈因王国的社会结构不同于其他3个王国。其他3个王国农民占压倒多数,均为村社联盟。有一居领导地位的村社,整个种族以占统治地位的村社的名称命名,下面缀以“及其所属村社”字样,而迈因王国则分为大小和重要性各不相同的集团,有的很小,其中没有一个对其他集团起支配作用。其他3个王国的“族长”(kabir)职务通常由种族联盟所属某一村社的首领担任。但迈因的族长为任期两年的官员,管理一个商业社区,有时授权他们管理所有的商业社区。国王会同议会及迈因各社会阶级的代表行使立法职能。迈因的铭文没有关于战争的记载,这表明迈因可能同邻国达成了在贸易路线上安全通行的协议。

  卡塔班王国

  卡塔班人活动的中心地区是拜汉(Bayhan)河和紧靠拜汉西面的哈里卜(Harib)河,首都提姆纳(Timna)位于拜汉河的北端。同迈因王国相似,最早提到卡塔班的也是赛伯伊的铭文,而卡塔班本地的铭文似乎没有早于西元前4世纪的。提姆纳毁于大火,但年代很难确定∶依出土的陶器判断,似乎是在西元1世纪,但碑文表明卡塔班王国至少延续到西元2世纪末。这个王国的命运有兴有衰。在赛伯伊时期早期,赛伯伊曾在上面提到的战胜奥桑人时将卡塔班从奥桑王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卡塔班王国在某些时期也统治过一个与赛伯伊相似的联盟,后来有一位被臣民称为“卡塔班国王”的统治者自封为卡塔班的统一者(mukarrib)。

  哈德拉毛王国

  从哈德拉毛王国时代流传下来的铭文数量比赛伯伊、迈因或卡塔班等王国的少,但它也许是其中最富庶的国家。哈德拉毛及以东的塞凯勒(Sakal,今阿曼苏丹国佐法尔省)地区,在阿拉伯半岛是气候适于生产乳香的唯一地方。普林尼(Pliny)在著作中曾提到,生产的全部乳香在位于赛哈德沙漠东部边缘的哈德拉毛首都舍卜沃(Shabwah)集中,向当地纳税后,由商队运往地中海和美索不达米亚。此外,哈德拉毛还是货物的集散地,印度货物从海上运到哈德拉毛,然后经陆路外运。约西元230年,哈德拉毛的一位国王曾接见来自永久性贸易路线两端的印度和巴尔米拉(Palmyra, 即泰德穆尔〔Tadmor〕)的使节,哈德拉毛刚好位于贸易路线的中间位置。1975年法国人在舍卜沃开始考古工作,在一处庙宇的废墟附近发现一座规模比其他也门古代遗址都大的筑有城墙的城市。

  希木叶尔王国

  希木叶尔是一种民族的阿拉伯名称,在铭文中作Hmyr,在希腊文献中作Homeritai. 他们占有阿拉伯半岛的西南端,首都采法尔(Zafar),位于今耶里姆(Yarim)东南约14公里(9哩)处。希木叶尔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在普林尼的《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1世纪后半世纪),此后不久,在学者称之为《红海周航记》(Periplus Maris Erythraei)的希腊文献中曾提到某人是“希木叶尔和赛伯伊两国的国王”。但这种身兼两国国王的说法并非最后的定论,因为在整个2世纪和3世纪赛伯伊和希木叶尔的统治者多次处于战争状态。这一时期内国王的称号混乱,时而称“赛伯伊诸王”,时而称“赛伯伊和赖伊丹(Raydan)诸王”。不过对后一说法的含义,迄今仍有争议。

  在3世纪最后数十年内,希木叶尔国王舍麦尔(Shammar Yuharish)结束了赛伯伊和哈德拉毛王国的独立地位。由于卡塔班王国已经从政治地图上消失,整个也门便统一在他的管辖之下。此后的国王称号为“赛伯伊、赖伊丹、哈德拉毛和也门国王”。阿拉伯作家们称他及其后继诸王为图伯儿(Tabba)。因为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几个世纪中也门处在希木叶尔王国的统治之下,阿拉伯学者(以及19世纪欧洲的许多学者)不分时间、地点,将伊斯兰时代以前所有的也门遗迹,都称作希木叶尔王朝遗迹。

  图伯儿诸王

  当早期文化中的多神教于4世纪被崇拜“慈悲宇宙神”的一神教取代时,历史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折。同时人们对阿拉伯中部的兴趣(善意或敌意的)也增加了。早在2世纪和3世纪,赛伯伊王国、希木叶尔-赛伯伊王国、希木叶尔王国的统治者即已召募阿拉伯中部的贝都因人为雇佣兵。第一代图伯儿国王舍麦尔派遣使者前往位于泰西封(Ctesiphon)的萨珊朝廷。

  在西元2世纪赛伯伊的史料中提到,厄利垂亚的阿克苏姆(Aksum)王国。同居住在阿拉伯沿岸地区的阿比西尼亚人有着某种不十分明确的联系,在整个2、3世纪,阿比西尼亚人成了对赛伯伊和希木叶尔-赛伯伊国王的实际威胁,甚至一度占领采法尔。517或522年,阿克苏姆同希木叶尔的犹太教国王优素福(Yusuf Asar Yathar, 据说他是改奉犹太教的)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高峰,这场冲突有人说是因贸易纠纷而加剧。优素福屠杀了穆哈(Mocha)港和采法尔的所有衣索比亚居民,约一年后又屠杀奈季兰的基督教徒。阿克苏姆人率兵入侵,进行报复。优素福(阿拉伯人多以其绰号“德努瓦斯”〔Dhu Nuwas〕称呼)战败身亡。也门建立起一个臣服阿克苏姆的傀儡王国。稍后,希木叶尔国王阿伯拉哈(Abraha)获得某种程度的独立,他在6世纪40年代大举修缮马里卜水坝。在他的统治期过后,也门短时被波斯人占领。7世纪初叶,也门和平地接受伊斯兰教,其本地古代文化融入伊斯兰文化。

  在古代,阿拉伯半岛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人口较少。除也门和其他绿洲中的城镇居民过定居生活外,大部分居民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还有介于定居与游牧之间的半定居半游牧民。阿拉伯人多喂养骆驼、马、绵羊、山羊、骡、驴等家畜。对游牧人来说,骆驼是他们巨大的财富,其肉、乳可以果腹;其皮毛可以御寒;其粪便是天然的燃料。骆驼还可以作为运输、贸易和作战的主要工具,素称“沙漠之舟”。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椰枣、葡萄、无花果、西瓜、柠檬、巴旦杏等。麦地那出产的椰枣,果实优良,品种很多,驰名各地,其果实可食,其皮可制绳索,树杆为良好的建筑材料,葡萄于10世纪从叙利亚传人,以塔伊夫出产的最有名。阿拉伯半岛还出产豹子、猴子、羚羊、白羚羊、辣羊等野生动物。以及云雀、鹫、犀鸟、缝叶鸟、戴胜鸟、夜莺等飞禽。根据历史学家的记载,早在;古代,阿拉伯半岛就出产金、银、铜、铁、玛瑙、硫磺、祖母绿和雪花石膏。麦加东南的马赫德、扎哈卜便是一个古代金矿区。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jls/yazhoulishi/20220901/4368.html

声明: 文中所以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进行修改或删除。 历史网仅供爱好者学习交流,所有作品及文字版权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于商业及其他营利目的,责任自负!

本文链接: 阿拉伯半岛的历史文化发展

欢迎关注:【历史网】http://www.iobobo.com/




声明: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QQ联系:56907920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微信号暂不提供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